近日,一個老伴侶把他在臺兒莊年夜戰留念館拍攝的照片發給了我。在一塊題目為:“臺兒莊年夜戰中的部門戰地記者和文藝任務者”的年夜型題板上,父親臧克家的名字赫然在名單第一排的第四位!我的眼眶潮濕了。一時光,父親在抗戰中奔赴火線不畏就義浴血奮戰的身影,仿佛穿越了八十六載歲月風塵,站到我的面前……
1938年,臧克家帶領的第五戰區戰時文明任務團與河南“戰教團”結合表演后合影。站立者右六為臧克家。
1940年5月,臧克家(右二)與碧野(左一)、姚雪垠(左二)、田濤(右一)在鄂東南火線。
一 抗戰迸發前后,以詩篇警醒國人
從小生涯在因簽署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而被japan(日本)帝國主義侵占的山東,父親從少年時期就發生了激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早在“九一八事情”產生的1931年,26歲的父親就在詩篇《戰神已在候著你》中敲響了警鐘:“仇敵的手已扼住了我們的喉,/這可不容把手掩著眼說:/‘這不是一個惡夢?’//五千年的光彩,/還有平易近族的存,亡,/即刻要本身來決議。//捫一下胸,假如還在跳動,/好了,戰神已在候著你,/往發明一個更換新的資料的性命。”
1932年3月,他又在《憂患》中憤然寫道:“應該感激我們的仇人。/他不幸你的魂靈快銹成了泥,/用炮火喚醒你,/沖鋒號鼓舞你,/把刺刀穿進你的胸,/叫你紅血絞著肉痛,你逝世了,/心里含著一個甦醒。//應該感激我們的仇人。/他看見你的生涯太不像樣子,/一只手用上力,/推你到憂患里,/好讓你本身往求生,/你會意和心緊挨近,構成力,/促性命再度的茂發。”《華夏的胳膀》《照舊是春天》《性命的光圈》《肉的長城——為綏東抗戰將士作》……1937年周全抗戰迸發前,父親這一首首滿懷憂患認識的愛國詩篇,在警醒國人的同時,不只表達了對平易近族生死的極年夜關心,並且為別人生中奔赴沙場的抗戰之旅,拉開了尾聲。
1937年周全抗戰迸發后,國共一起配合。父親全身心腸投進到抗日救亡的大水和斗爭中往:“抗戰!抗戰!/ 將仇敵的腳跟,/ 從我們的領土上斬斷。”“詩人們呵!/ 請鋪開你們的喉嚨,/ 除了高唱戰歌,/ 你們的詩句將啞然無聲!”“我情願擲上這條身子,/ 擲上一切,/ 往贏最后成功的/ 那一份光彩。”昔時這些詩句,恰是他真正的的心聲。
該年11月,他達到戰云密布的徐州。那時,中國部隊集結了四十五萬軍力,預備在徐州地域抗擊日寇。五戰區司令主座李宗仁有興趣開辦一個青年軍團,收留、練習從南方各省亡命而來的青年先生,作為抗戰的一支新力量;同時也想招賢納士,增添本身的氣力和影響。他那時曾公然張榜,點名盼望“臧克家”等著名文明人士餐與加入五戰區任務。可是,面臨李宗仁并沒有現實任務設定的約請,父親更向往的是往心中久已盼望的圣地——延安。在父親達到西安八路軍處事處,急切地等候延安方面新聞的五六天里,五戰區電告抗敵青年軍團已成立。父親決議回徐州,“我要往參軍,到寶穴,/由於那兒最接近仇敵。”這個決議,一會兒顯出那時父親急于奔赴抗戰最火線做兵士的盼望。
1938年1月,父親參加第五戰區抗敵青年軍團,從事抗戰宣揚任務。青年軍團相似一座軍事政治黌舍,為戰鬥和火線培育后備氣力和骨干,將他們一批批保送到抗擊日寇的火線。是以,對于學員們的講授與練習,在年夜敵以後和年夜戰期近的情勢下,尤為主要和急切。父親深感義務嚴重,當即將所有的精神投進此會議室出租中。
二 三赴臺兒莊火線,寫就《津浦北線決戰苦戰記》
1938年4月初,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戰爭打響,戰事嚴重慘烈。4月6日晚,父親應李宗仁之邀,與李宗仁、白崇禧二將軍同等赴臺兒莊火線,停止戰地采訪和報道。
在以后的八地利間里,冒著日寇飛機轟炸的風險,他三進臺兒莊,深刻到主力軍隊第五戰區三十軍孫連仲手下的三十一師、三十師和二十七師前沿,采訪者上至戰爭最高批示官李宗仁、孫連仲、池峰城、張華堂,下到通俗兵士和老蒼生。他看到了敵寇的兇殘和罪行,看到了中國國民的流血和就義,更看到了軍平易近昂揚的士氣和被戰斗鍛煉成鋼鐵的意志!緊接著,臺兒莊戰爭,這津浦北線上中國軍平易近殲滅日寇的年夜會戰,顛末父親身火線回來后七天夜以繼日的不懈創作,化為積淀著他的感情和愛憎的長篇戰地通信報導:《津浦北線決戰苦戰記》。在這篇深具汗青文獻價值的戰地通信報導中,父親對于計謀意義的剖析鞭辟進里,對于戰鬥的描述扣人心弦,細節抽像活潑,人物描繪繪聲繪色,且有著作為詩人的奇特說話作風。4月14日,李宗仁將軍在火線親筆為此文題寫了主要的長篇題句。
在生涯書店張仲實、鄒韜奮師長教師的親身掌管下,5月初,《津浦北線決戰苦戰記》一書由該書店以最快件趕印出書。除註釋之外,書中還支出了數十張真正的活潑的戰地照片、臺兒莊戰爭表示圖和幾位批示戰爭的高等將領的照片及題詞,再加上以戰時輿圖為該書封面的design,使它成為那時最實時的抗戰鼓勵書。父親在此書的序文中開宗明義地寫道:
“我寫這本小書,沒有一點此外動機,除了想把小我在後方眼看耳聞的一些觸目驚心的血的現實向大師來個忠誠的陳述。有幾段是談戰局顛末的實況,有幾段是疆場慘狀的素描,此外,一些零碎有關抗戰的資料,我也很保重謹慎地把它交叉起來,作為枝葉浮現給親愛的讀者,叫置身后方的同胞們讀罷它,掩起書原來,默想一下仇敵的兇狠,劫后的殘灰,無家可回的哀鴻的慘狀以及火線上兵士們威武敢逝世的精力,而悲憤交集,熱血彭湃,來一個深切的自省。假如叫不起如許的反映,那即是我掉敗了。一個成功的新聞傳到后方,大師都鼓舞歡躍,不知爭奪這個成功,得幾多血,幾多肉!單憑想象是不可的,想象填進現實的模子永沒有個剛巧,戰地給人一個新工具看,並且會使一切人心腸放寬,精力健強,盼望年青體壯的伴侶們到那里往。……臨沂的決戰苦戰是初度成功的火花,臺兒莊的決戰苦戰是成功的火炬,它將持續著熄滅——熄滅遍一切的掉地。”
臺兒莊年夜戰是中國部隊在正面疆場獲得的初次嚴重成功。而父親的這本在那時敏捷真正的地報道臺兒莊戰爭的書,問世即遭到接待,很快重版。74年后的2012年2月,在生涯·唸書·新知三聯書店為慶祝80華誕而出書的“三聯經典文庫”中,選進并重版了《津浦北線決戰苦戰記》。出書者在“本書出書闡明”中,用“忠誠記載了中國抗戰史上可歌可泣的一幕,讀來觸目驚心”來描述它。此書是父親抗戰時代主要代表作之一。
三 抗戰詩集《參軍行》,半個世紀后仍為人們所熟記
1938年6月,父親的第一本抗戰詩集《參軍行》由生涯書店出書刊行,支出了他1937年7月到1938年4月創作的14首詩。翻開詩集封面,幾行奪目的年夜字便映進視線:“詩人們啊!/請鋪開你的喉嚨,/除了高唱戰歌,/你的詩句將啞然無聲!”在“時津浦北線正睜開絕後的決戰苦戰”的4月7日的燈下,父親在《自序》中如許描寫本身的心境和愿看:“在炮火連天的時辰,在間隔血肉紛飛的前方不遠的這處所,在極端大方與悲壯的情感下,編就了如許一本薄薄的詩集。當我重讀它一遍的時辰,真有點不安與抱愧,把如許單薄的工具呈獻給如許仍為人們年夜時期中的讀者。時期太巨大了。神圣的平易近族抗戰,不單將使中國逝世里得生,並且會使它另變一個新的樣子容貌。此刻,每個中國人,都在血泊里拼命地掙扎,都在受著炮火的浸禮,都在磨難中考驗著本身,都在為內陸做勇敢的斗爭。中國正在飾演著一幕巨大的汗青劇。火線上兵士壯烈的就義;失守了的領土上同胞們被慘殺的血跡;亡命途徑中的難平易近的眼淚;遍地大眾為捍衛故鄉而作的決戰苦戰;青年男女為國忘身的巨大精力……刺著我的眼睛,刺著我的心。使我高興,使我止不住悲壯的熱淚。同時,漢奸的無恥,頹喪者的荒謬與腐化,又使我多么仇恨!……我如許愿看著:把本身的身子永遠放在後方,叫眼睛,叫這顆心,被一些逼真的血肉的實際,牽動著。如許,或許可以使得詩句逐著舉動向前跨進一個步驟。”
支出詩集《參軍行》的詩篇,描寫著父親奔赴疆場的切身經過的事況和所見所聞,這本跳動著抗戰旋律的詩集,很多讀者數十年后還能背誦出昔時那些名篇名句。記得在上世紀80年月,父親與一位昔時的戰友久別重逢。兩個白叟牢牢擁抱。那位年過八旬的主人衝動而大聲地背誦起《參軍行》中《兵車向後方開》里的詩句,一字不差:“兵車向後方開。/炮口在笑,/勇士在高歌,/風蕭蕭,/鬃影在風里飄。”我在場的妹妹立即激動得熱淚盈眶。
四 組織第五戰區戰時文明任務團,救亡圖存
1938年7月1日,由父親牽頭組建的第五戰區戰時文明任務團在潢川成立。父親任團長,于黑丁任副團長,團員有:田濤、鄒荻帆、田一文、魯夫、伍禾、武智仁、李石鋒、張克剛(柯崗)、胡小翔、鄭桂文、梅麗莎、曾克。文明任務團直屬五戰區司令交流主座部。他率團深刻河南、湖北、安徽鄉村和年夜別山區,停止抗日宣揚和文學創作運動,號令大眾特殊是青年走上對敵斗爭第一線。直到1939年春自願閉幕。
從內陸天南地北集聚而來的14位成員,憑著兩條腿,沐雨餐風,冒盛暑,沖酷寒。野外的荒村、村頭的破廟,都是他們的安身之所。有時還要冒著仇敵追擊的風險。每到一地,他們都用民眾化、淺顯化的情勢,出墻報、演小戲、唱救亡歌曲、朗讀抗戰詩篇并創作文藝作品,向大眾宣揚抗戰必勝的事理。他們還要走村進戶,展開個體說話和家庭拜訪。所支出的汗水和艱苦,無私的任務和就義,跟著他們走過的華夏年夜地的山山川水,變作萬千人誓逝世抗敵的意志和心頭不滅的記憶。事隔66年之后,有名作家賀敬之師長教師在2004年2月6日的文章《弔唁臧克家同道》中,曾密意地回想起抗日戰鬥中那段難以忘記的情形:
“我第一次見到克家同道是1938年,那時我14歲。japan(日本)侵犯者的鐵蹄曾經踏進我華夏年夜地。在鄂東南均縣小城的一所從山東亡命出來的戰時中學的操場上,在成百上千的同窗的包抄中,作為戰時文明任務團團長的33歲的臧克家,站在姑且壘起的土臺上,向同窗們做抗日救亡的演講。由于我聞訊稍遲,不克不及擁到人群前列,只能遠了望著他豪情飛揚的面部輪廓和持續揮舞的手臂,聽到的只能是被掌聲沉沒的不易辨清的開頭的話音。但就是如許,曾經使我熱血沸騰。特殊令我衝動的是,緊接著就看到操場邊墻上貼出的一張年夜幅壁報,通欄是用羊毫繕寫的簽名為‘臧克家’的一首詩,是寫給我們這些同窗的。我們爭搶著大聲朗讀:‘在他鄉里/喜聽熟習的鄉音,/在救亡歌聲中/我碰到你們這群青年人……’
很快,全部詩篇隨臧克家的名字傳遍縣城,掀起了我們這些操著熟習鄉音的青年人和少年人心中的陣陣波瀾……”
這段佈滿感情的文字,抽像地描繪出投身于時期大水的父親,作為一名抗日救亡戰斗者的身姿。同時,在嚴重勞頓的宣揚任務和徒步遠征之余,他們仍然苦守著另一個疆場——文學創作的陣地。文明任務團團員、作家曾克到了暮年,還清楚地記得我父親為了不影響他人,經常蒙住被子,打著手電深夜寫作的情形。這些抗戰作品,異樣真正的地記載著父親“永遠是兵士”的人生——“為了內陸,/把生涯浸在苦辛中,/為了抗戰,/甘愿把身子供作就義。”
與此同時,中共中心長江局副書記周恩來同道與公民黨第五戰區司令主座李宗仁也在武漢約定,樹立一個同一陣線的文明任務組織——公民黨第五戰區文明任務委員會,擔任戰區抗日救亡宣揚。10月,中共中心長江局和中共湖北省委遴派共產黨員和文明界有名人士,介入文明任務委員會的引導任務,錢俊瑞、胡繩和我父親,都是此中的一員。父親擔任部隊抗戰文明任務,兩個月后又被選為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襄陽、宜昌兩分會理事及宜昌分會總務股股長。1939年3月,父親的另一本抗戰詩集《泥沼集》,由生涯書店出書。
五 “文藝人參軍軍隊”的戰地之行,在距仇敵近二百米的前沿陣地
1939年4月,隨(縣)棗(陽)戰爭又打響了覆滅日寇的槍聲。已被錄用為第五戰區司令主座部秘書的父親和姚雪垠、孫陵構成了“文藝人參軍軍隊”,動身到隨棗火線,從事抗日文藝宣揚任務,并餐與加入隨棗戰爭。父親深刻在此作戰的廣西軍隊84軍的173師,從師部、團部、營部、連部,一向到了山頭距仇敵近二百米的前沿陣地。japan(日本)鬼子打過去了,敵寇的年夜炮飛機向這兒傾注了三千余發炮彈,半小時前與父親并肩作戰于陣地的兵士們所有的壯烈就義!父親說:我的性命是從炮彈里漏上去的,仇敵的機關槍也不曾使我戰栗!
此行回來后,父親在給《文藝陣地》編者的信中,如許描述此次戰地之行:“弟同雪垠、孫陵兩兄到隨棗火線作戰地文藝任務,到火線后即分三組。弟到八十四軍一七三師。參軍、師、團、營、連部直到第一線,距敵只二百米,雞犬歌吹之聲相聞。弟系卅晝夜往的,敵于越日拂曉即年夜舉抨擊打擊,一日之內發炮至三千余發之多,為滬戰后最烈之炮火。弟于炮火中跑出,身邊落多顆,幸而不逝世!回程至棗陽,仇敵突沖至,幾被包抄,往新野、鄧縣……急行八日兩夜,始出險。仇敵在后面僅距三十里。弟現已到河口,未來或再到安徽往了解一下狀況仇敵后方的各類情形……”記載此次戰地之行,父親寫了長詩《走向前方》和散文集《隨棗行》。《隨棗行》一書中的《十六歲的游擊隊員》,曾被那時的國語教科書選做教材,發生了很年夜的影響共享會議室。
1939年8月至10月,父親再次遠征。他與姚雪垠等人,自湖北經河南向年夜別山進發,到安徽敵后采訪,清楚、反應本地的抗戰情形,并停止抗日救亡宣揚。他們先后會面了新四軍處事處主任何偉和美國作家史沫特萊密斯,并將此行寫生長詩《淮上吟》和通信《淮上三千里》。《淮上吟》首創了他詩歌創作中“陳述長詩”的先河,在摸索中構成了新的詩歌文體(朱自清師長教師曾在1941年9月2日給作家牧野的信中談道:“臧克家師長教師的《淮上吟》很不錯,比方特殊新穎有興趣味。”),它異樣是父教學場地親抗戰時代的一部主要代表作。
同年12月,父親再赴火線,于正陽深刻剛歸正的王月高部。他冒著日寇的炮火,在戰地上與官兵共度除夕。他在寫于1940年1月11日的120余行的詩篇《我們走完了1939年——給孫陵、雪垠》中如許寫道:“我們飄動 / 在戰鬥的風前,/ 我們擰動時期的輪齒 / 扭轉,/ 我們用五千里的征程 / 送走了1939年。”
1940年,父親與碧野、田濤、姚雪垠結成戰斗所有人全體,隨五戰區與日寇廝殺于鄂東南疆場,又隨軍隊轉進武當山、古均州和漢江下游的鄖陽城,并在荊山、漢水之間年夜舉殲滅japan(日本)王牌軍……
這些艱難嚴重劇烈的戰斗歲月,被父親和戰友們深深地雕刻在心間,至逝世不曾忘記。
六 與抗日將領們結下友情為他們寫下留念篇章
從1939年開端,公民黨掀起反共飛騰,1940年6月,父親反應抗戰實況的《隨棗行》一書,被公民黨中心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以“不送審原稿”為由,“暫停刊行”。由于國、共兩黨摩擦加劇,父親于1940年10月辭往第五戰區司令主座部秘書之職,應三十軍軍長池峰城之邀,到該軍任參議。被官兵們親熱地稱為“三十軍之友”的父親,在這里遭到熱鬧接待。但1941年五六月間,他又被孫連仲下了“逐舞蹈教室客令”。該年12月,他從三十一團體軍參議職上,被調至該團體軍所屬的三一出書社任副社長。在河南寺莊出書社駐地,父親開端創作抗戰長詩《范筑先》(后更名為《古樹的花朵》),直到1942年2月8日竣稿。這部專心血寫就的、周全抗戰以來第一部五千行長詩,真正的活潑地描繪出抗日好漢范筑先為抗擊日寇“誓逝世不渡黃河”,與內陸江山共生死,終極在聊城以身殉國的輝煌抽像。全詩作風深邃深摯、凝練,筆法跌蕩放誕多姿,為中國長篇敘事詩的成熟作出了主要進獻。
該年7月,他自願分開了苦守五年之久的抗戰正面疆場,與母親鄭曼一路從寺莊徒步千余里,于8月中旬達到了抗戰的年夜后方——重慶,開端了新的創作與戰斗生涯。
從1938年1月正式參加第五戰區的任務,到1942年7月自願分開三一出書社,父親在苦守抗戰正面疆場的五年中,盡心極力地投進這場中華平易近族保家衛國、抵御外侵的巨大戰鬥。他曾在寫于1942年的長篇回想錄《我的詩生涯》中如許寫道:
冬天,我冒著冰刀似的嚴寒,騎著年夜馬在風雪奏樂著的戰地上奔跑,我到過查山,這幾回被仇敵拿往又奪了回來的今疆場;我在魯寨同兵士們一道在戰壕里過舊年,年夜炮是我們的火鞭。我馳馬平昌關,仇敵的年夜炮從老鴉山上把炮彈打落到我的身后身前。我曾在信陽火線深刻剛歸正過去的彭子文部,同他們一道住了兩三天,談了兩三夜。憑這,我才敢寫我的《向內陸》,由於我不單聽到,並且見到,不單見到,他們的生涯、處境、臉色,已經深深地感動了我。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五年的抗戰經過的事況中,父親結識了李宗仁、池峰城、張華堂、黃樵松、鐘毅、丁行等抗日愛國將領,并與此中一些人結下了深摯的戰斗友誼。這些抗戰好漢和殉國義士,后來都是他詩、文歌唱和懷念的對象。父親曾在寫于1947年的長篇回想錄《生涯和詩的過程——續<我的詩生涯>》中,如許寫道:“我們已經用我們的墨筆,記敘他們用血形成的故事;我們已經用我們的歌詞和詩句歌唱過他們,鼓舞過他們,文娛過他們;我們已經和他們一道歷險,一道跟著戰鬥進步或后退;我們已經以我們的心打進他們的心里往。”這份深摯的感情,被父親牢牢記住了年夜半生,直至1991年,耄耋之年的父親還為這些抗日好漢和抗戰故地題詞、賦詩,足見他對于這些結識于抗日疆場上的抗戰將士們的密意厚誼,對這段人生經過的事況的不滅記憶。
抗戰時代,父親共出書了詩集(包含長詩)13本,戰地通信報道集2本,散文集2本。在這些作品中,父親應用詩歌(包含長詩)、通信報道、散文、漫筆、小說等文學手腕,多方位、多正面地構建著抗戰正面疆場的多彩畫卷。筆觸觸及軍事、政治、文明、思惟、火線后方、軍平易近關系、干部培育、青年婦女兒童……對于正面疆場的腐朽和昏暗面,他也異樣揭穿鞭撻,絕不留情。父親投身抗戰的人生經過的事況和他所創作的抗戰作品,是他全部人生和文學創作生活的主要構成部門,也為中國抗戰文學寶庫和中國文學史作出了本身的進獻。
寫于2024年元月
搶先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