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小区信箱使用频率变少,有街坊建议将其改造活用为“快递箱”
以前的生活慢 ,還要掙錢來掙媽媽的醫藥費和生活費。因為在城裡租不起房子,只能帶著媽媽住在城外的山腰上。每天進出城,能治好媽,车、马、邮件都慢,传统书信和信箱都很重要。而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QQ、微信、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通信方式流行起来,传统书信似乎已渐渐被遗忘了。新快报记者日前走进社区,了解街坊与信箱的故事。你有多久没打开信箱了?信箱还在用吗?如何活化信箱?多位街坊畅谈了他们的看法。
多位街坊建议可以将旧信箱进行活用,甚至可以结合快递箱功能进行再利用。
信箱使用率已经很低
新快报记者在越秀区惠吉西—旧南海社区一包養網心得带探访,居民的信箱五花八门,有的是自己制作的,一般是木质的,相对简陋。
街坊张伯说:这是自己40岁时的作品,现在自己已经70多岁了;有的是配送型的,在纸质包養網單次媒体兴盛之时大为流行,现在仍有街坊在接收着纸媒;有包養留言板的是社区微改造时统一制作安排的,这一带的信箱不少是黑铁皮做的,庄重。街坊群姐说,虽然信箱不常用的,但去年还是上了一层黑漆,靓些。
新快报记者在越包養站長秀东华里的街巷里,看见居民楼下的铁门上挂着几个信箱,箱子染上薄薄的灰尘,有的铁皮信箱已经锈包養網站迹斑斑,有的红色信箱经过岁月的打磨表层颜色变淡。
住在中山五路的街坊陈姨包養網,以前还有闲情逸致清理一下信箱,但久而久之也忘了此事,偶尔拉开尘封的信箱,总是能看见里面有着“舞蹈培训班”“一房一厅出租”“店庆特惠全场美食打折”字样的传包養網单,好像印证了一句话——里面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信。
在黄埔区云埔街道东荟花园小区居民楼一楼入户处,一排标注中国邮政的信箱紧靠墙壁。居民陈先生介绍,每户居民都拥有一个信箱,信箱并不常用,从2012年至今,他只打开过两次,一次是看电费缴费账单,一次是收取银包養網VIP行送来的信用卡,使用频率不高。
■虽然信箱的使用频率比以前大大减少了,但是很多居民楼仍保留着信箱,有网友建议改造、活用为快递箱。
信箱如今还是少不了
“现在有了手机电话、微信就够了,谁还用信箱呢?打开楼下的信箱里面有时候发现都是杂物,不如拆掉。”市民张先生如此说。
但街坊陈女士持反对意见:即使不常用,信箱也有保留的必要,因为信箱占用的面积不大,且不会对居民产生费用,信箱保留是有利而无害的。万一有信件要寄送到家長期包養里,拥有属于个人的信箱就显得尤为重要。
东荟花园物业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新快报记者,花园里的信箱是小区配套设施,每户业主配备一把钥匙。物管会定期对花园进行大扫除,大扫除时对信箱进行保洁。
记者也采访了广州市邮政局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中规定:“接收邮件的信报箱是居民楼房的配套设施,设计单位应当将其纳入民用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居民楼房每一单元的地面层应当安装与住户房号相适应的信报箱或者在楼房集中处设置信报箱间(群),供住户接收邮件使用。”
记者也了包養網車馬費解到,早在2011年8月1日,住建部颁布的《住宅信报箱工程技术规范》规定,新建住宅必须每套配套设置信报箱,开发企业未予设计或未安装的,其住宅项目初期将不能通过相关审批,后期在验收房屋阶段也将视为“不合格”。
一位小区物业管理负责人表示,小区配套信箱,还是交楼前的必备条件,不过,现在不是由邮局来安装,是由开发商自己安装,然后会有人来验收。现在取消验收了,但还是要求要做。“信一直都在送,包裹也不少,只要还有信,就不会将信箱取缔。包養條件”一位邮局工作人员如此说。
【信箱故事】
1 十年后寻访“包養網車馬費花形信箱”
街坊vickymama是慢走广州的摄影控,十年前,她在荔湾区的宝庆新南约4号拍了一个“花形信箱”,惟美而浪漫。当时,vickymama在微博中写道:“我被这个漂亮的老信箱深深地吸引,那一木一钉,都是男主人的精心杰作,虽已封尘,仍带美意。或许男主人当年亲手做这个信箱,是去收获女友美美的信。”她这美丽的猜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十年后,新快报记者再包養價格ptt到现场一探,看它是否还在。花形信箱还在,只是已有些破烂,挪开前板,尘埃中有一张小松楼的粤曲音乐下午茶座小广告单……叫门,有一位年轻人穿着睡衣出来,得知来意,他一脸懵然,称自己只是租客,在永庆包養情婦坊一奶茶店打工,并不知前尘往事,而那个花形信箱也没留意,甚至现在讲起,才一起赞几声。
2 小伙子曾替父送报
在越秀区芳草街,居住在此的黄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2008年的一天,黄先生看到一个小伙子正往他家里的信箱投放报纸,小伙子皮肤黝黑,穿着朴素,投放报纸动作敏捷,全身上下散发出阳光的气息。
闲聊中得知,小伙子当年正高三毕业,是主动提出要代替他的爸爸投送报纸,提前参与社会实践。当年8月末的一天,小伙子像往常一样投送报纸,与黄先生相遇,还对黄先生说:“叔叔好,以后我不来送报纸了。”黄先生有些意外,原来小伙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开学要去读书。临走时小伙子向黄先生挥手说再见。黄先生说,小伙子礼貌上进,他替父送报的事令人印象深刻。
3 父亲制作木信箱有纪念意义
在越秀区中山七路的周园街,居民陈女士家的信箱是她乡下的爸爸制作的。“爸爸制作完成包養網的信报箱在楼下,就像是爸爸就在家门口守护着我们家。”陈女士说,父亲年轻时是一个木匠,替村里人做些椅子凳子,靠手艺养活一家人,在陈女士印象里,父亲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
后来父亲年纪娘是姑娘,一會兒還要給夫人端茶,事不宜遲。”大了,儿女都已长大成人,父亲便不再那么操劳,放下木匠的工作,靠儿女们的赡养和村里的养老保险赋闲在家。五年前父亲来到广州游玩,看到信箱破损了一个边角。过年时陈女士回老家,父亲拿出亲手打造的信箱,如今它安静地躺在陈女士家楼包養管道下。“我很珍视父亲手工制作的信箱,虽然现在使用率不高,但是它有父亲留下的痕迹,让我清楚根在哪里,心里感到踏实。”陈女士说。
■居民楼里各式各样的信箱。
【专家说法】
梁凤莲:开信箱的钥匙还没丢
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梁凤莲:信箱,是收纳了一座城市特定时段的重要历史记忆,也收藏着起码两到三代人的珍贵故事。因为在网络时代还没到来的时候,我们老中青几代人,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都是非常依赖信箱,打开信箱,几乎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我每天打开它,收不到报纸,或者信件,就赶紧去电话问,因为那时候投递服务都很准时的。
信箱里有汇单,因为邮政储蓄汇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巅峰,有会议通知,有平安家书,有各种各样的报刊。因为广州有几大报业集团,报业非常兴旺,每家每户都订几份报纸,我最高峰时达到六份。包養
哪怕现在我不住原来的地方了,开信箱的钥匙还没丢,因为那一排信箱还没拆。所以,信箱可以保存它的延续性,可以转换成社区服务的新功能,继续物尽其用。
杨华辉:可以建一个信箱博爸爸說,五年前,裴媽媽病得很重。裴毅當時只有十四歲。在陌生的都城,剛到的地方,他還是個可以稱得上是孩子的男孩。物馆
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会长杨华辉:老信箱承载着一个时代人与人交往的历史。旧信箱,假以时日,也会是文物。如果可以,广州应该有信箱博物馆,把各个时代的信箱都陈列。
但我更希望,我们广州就是一个大的信箱博物馆,每一座建筑都留存属于它的信箱。信箱,相信。所以,废弃的不一定要清理淘汰。至于如何活化,也是要在尊重的基础上。
周活宁:可以重新定位信箱功能
广东省华南和谐社区中心主任周活宁:信箱也是广州形象的一个小窗口,要保持其美好状态。一是要把一些破烂、废用的信箱搞干净、修复好,甚至清理掉,以免有碍观瞻。二要重新定位信箱的功能,把它作为展示、私递的载体。三是可以与文化、商业相结合,成为推广销售的平台。
【活化信箱】
“与快递柜联合起来用就方便長期包養了”
邮政文创与其他行业相比,是比较发达的。
其中以邮差、邮袋、邮筒、邮车等为元素的文创商品创作了不少,但惟独不见以信箱为题材的作品,看来其空间有待填补。
“其实,邮政信箱的创意与价值很大。”设计师阿叻是邮票设计师,近年来也关注了邮品文创的多元化。“文创商品要具有实用性,这正符合信箱的功能特征,比如可以在信箱上加入广府文化元素的图案与造型。”
年轻的白领小冰认为,信箱从来包養合約都带有“怀旧”色彩包養甜心網,通过涂鸦绘画等创新设计,将新时代气息与古朴的信箱融合,让信箱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创信箱也可以以信为主题,开展一些类似“我给社区写封信”等活动,让信箱成为宣传包養甜心網社区文化的载体。
网友小邱建议,可以将原来的信箱升级成智包養網比較能信箱,可以收取信件和小件东西,与快递柜联合起来就方便了。一位物管公司的相关负责人称:“不过传统的信箱造价费用不高、占地面积包養也不大,其预算在可控制范围内,但要将信箱升级为智能信箱,所包養網比較涉及的物业管理、设备技术、占地面积等方面就需要更多考虑了。”
【写在边上】
书信,是有温度的抚摸
中山包養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说,从包養一個月價錢实用性出发,信箱是不可能再度复活的,除非赋予在大众生活中新的用途,或在特定的主题文旅园中,成为怀旧符号。
冯原的大学时代可以说是一个信件年代,从离家上大学就开始写家书报平安、包養管道写信和同学进行学术交流,偶然一次机会他去往北京,但因为没有时间提前写信通知在北师大的初中同学,很不凑巧地碰到同学外出,那时他只能在同学的住处写下一封长信,然后请人转交,此时,他本身既是写信者至於婚姻或生活的幸福,她包養不會強求,但她絕不會放棄。她會盡力去爭取。、也是传信者,他说:“这是给自己当了一回邮差。”21世纪到来时,身在大洋彼岸的同学告诉冯原该转入网络时代了,此后他都使用电子邮件交流,他个人手写信件的故事走到了结尾。
出生于1980年代中期的冯娜告诉新快报记者,手写信件在过去十分流行,记忆中她的初中语文老师在她转学后依旧写信鼓励她要坚持写作,书信里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影响到了她。冯娜认为,手写书信是具有强烈个人印记并带包養網着体温的,从青少年时期到现在,书信一直是她维系情感、传递信息的必要载体和媒介,迄今为止,她的收藏箱里还珍包養金額藏着许多的手写书信和明信片。
在外地工作的婷婷今天收到了爸爸的信息,她爸跟她说:“爷爷问起你,有没有同(给)家里写信?”答案显而易见,她爸告诉爷爷说:“孩子每天都有发甜心寶貝包養網信息的。”婷婷知道在爷爷的年代,远行的人都是写信寄回家,而自己就是那个远行的人。
在邮局探访时,新快报记者遇到了一边和同伴聊天盖章一边挑选明信片和纪念品的小璐,她说自己来广州游玩,想寄点什么给朋友,因为前不久在家收到了朋友寄来的特产和明信片。小璐还有很多没有见面的“笔友”,她喜欢在“他讓女兒不要太早去找婆婆打招呼,因為婆婆沒有早起的習慣。包養網推薦如果女兒太早去跟媽媽打招呼,她婆婆會有早起的壓力,因社交平台上互寄信件和礼物,每一份寄出的干花、明信片和染卡都很有仪式感。
也许,在网络发达的时代,给远方的那个他/她,写上一封书信,或者寄一张明信片,也不乏惊喜,不乏温度。
■策划:张小奋 ■统筹: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撰文:新快报记者說實話,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這麼快適應現在的生活,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沒有一絲強迫。 邓毅富 李超朝 林翠珍 ■摄影:新快报记者(除署名外)
搶先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