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08靠設計視覺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理論、現狀及建議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bdc4a18c2814.55394800.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2024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7部門提出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圍繞制造業主戰場加快發展未來產業,支撐推進新型工業化”。新興產業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引擎,以產業升級為核心導向,是決定一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新時期加快培養壯大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新興產業既是我國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搶占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重要保障。本文在研究科技創新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理論基礎和現實需求,以及歸納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典型做法的基礎上,總結我國發展新興產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并探索提出一系列舉措建議,以期為我國新興產業的未來發展之路提供啟示和借鑒。

科技創新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理論基礎和現實需求

科技創新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理論基礎

國外學者對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發展的研究較為豐富,普遍認為科技創新是驅動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進而加速新興產業的孕育與崛起。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對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進行了論述,認為通過連續不斷的科技創新,打破原有產業邊界,創造全新的價值空間,從而促進新興產業的誕生和發展。羅杰斯在《創新的擴散》中提出,新技術從少數創新者向大眾普及的過程(即技術擴散)對于產業的發展(包括新興產業)至關重要。邁克爾·波特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獨特的資源和能力,這些資源和能力往往與科技創新密切相關,具備科技創新能力的企業更有可能獲得競爭優勢。品牌活動他強調科技創新有助于重塑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從而加速產業崛起。Forrester提出系統動力學模型,用以模擬和預測科技創新對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動態影響,分析其如何通過影響資源分配、市場需求、政策環境等因素,形成正反饋機制,加速產業的孕育和快速發展。Peneder對28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相關數據進行實證檢驗,認為科技創新可以推動生產要素由低效益部門向高效益部門轉移,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從而有效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進程,進而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我國學者的研究主要聚焦科技創新與我國發展新興產業的具體實踐,強調科技創新在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新興產業發展上的重要性。柳卸林探討了科技創新在新興產業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主張通過建立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鼓勵和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以推動新興產業的成長。張軍聚焦中國情境下科技創新對新興產業的影響,探討了我國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在此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徐冠華研究了科技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的相互關系,認為我國應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等能力,利用科技創新破解制約新興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吳曉波等分析了科技創新對中國產業結構轉變的影響機制,認為科技創新通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產業鏈協同創新、激發新業態新模式等方式,有力促進了新興產業的崛起。汪曉文梳理了2012—2020年中國30個省級數據,發現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在中西部地區更明顯,特別是綠色技術、數字技術對產業發展的紅利更為顯著。

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科技創新能夠有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加速產業規模躍升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從而實現新興產業的孕育、成長與加速發展。但從總體來看,目前聚焦科技創新中具體要素如何驅動新興產業發模型展上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少。本文認為,從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到未來產業,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的驅動作用依次提升,其中新興產業的發展主要依托新興技術突破及產業化應用拓展。因此,科技創新各要素及其組合對新興產業發展水平和增長勢頭影響至關重要,主要要素對新興產業的引領或支撐作用及要素間作用關系見圖1。本文基于對科技創新主要要素對新興產業的引領及支撐作用的初步研究,系統梳理了當前科技創新重點要素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現實情況、存在問題,并提出了優化建議,希望在豐富相關研究的同時為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科技創新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

新興產業是大國博弈競爭前線,科技創新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是構建大國競爭優勢的迫切需要。全球創新版圖和國際競爭的新格局正在被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塑和重構,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同時,世界大國在科技方面博弈日益激烈,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新興產業,是前沿性技術創新和多元化市場應用的深度融合,也是世界各國必爭的戰略重點。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大科技創新引領新興產業發展力度,能幫助我國建立大國競爭優勢,同時有利于搶抓未來發展機遇。

新興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在國務院各相關部門陸續公布的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中也提出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這為新興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拓展了新空間。隨著相關政策保障越發精準有力,新興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將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勁持續勢能。同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等新興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對高端人才和前沿技術的依賴度高,加強科技創新投入,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重點產品、拓展場景應用,以科技創新促進新興產業繁榮,有望成為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新興產業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升級,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若把制造業產業體系比喻成一個逐漸向上延伸、生長的巨型金字塔,則塔基是傳統產奇藝果影像業,塔身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正在提能升級的傳統產業通過不斷夯實改造,使得塔基越來越堅實。強勢崛起的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使得塔身越來越壯大。在實現傳統優勢產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基礎上,錨定新興產業進行創新突破,將進一步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升級。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起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其主要載體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核心引擎是科技創新。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新興產業等塔身高質量成長,需要構建促進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體制、制度環境,完善新興產業發展所需基礎設施。

總的來說,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興產業發展,形成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同時實現產業升級是大勢所趨,也是保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

國外科技創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幾種做法及經驗

美國:政府引領,公私合作

各國政府是推動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平面設計的重要力量。歷史上,美國在組織研發活動、引導技術創新方面在全球引領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最近的10余年來,美國政府逐步形成以創新網絡建設為核心的產業創新政策體系。

實踐經驗。在制造業領域,美國建立“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NNMI),推動制造業關鍵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主要做法有三。政府主導建設創新網絡,多部門統籌協調創新資源。2012年,美國聯邦政府投資10億美元設立NNMI,由美國商務部與國防部、能源部、航空航天局、國家科學基金會、教育部、農業部、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勞工部共同管理。這種多部門合作的制度安排,賦予NNMI從國家層面開展制造業創新機構和資源方面戰略協調的能力,有利于填補新興產業創新體系空白,尤其是彌補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市場之間的鴻溝。在重點領域設立科研創新機構,引領相關領域科技創新。2016年,NNMI更名為“制造業美國”(Manufacturing USA),目前下設的17個制造業創新研究所,覆蓋新材料、生物醫藥、低碳工業、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領域。廣泛吸大型公仔納會員,通過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創新和產業化。Manufacturing USA在接受玖陽視覺政府管理和資助的同時,吸納大量私人部門會員和商業投資,形成強大的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根據Manufacturing USA發布的最新報告,到2022年底,其會員數已超2 300家,其中60%是制造業企業,其余為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學術界和其他利益相關者。

成果。Manufacturing USA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其17個研究所共開展708個重大研發和應用項目,高效推動前沿關鍵領域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應用。新材料領域,美國國家先進復合材料制造創新研究所共完成超25種基于復合材料的新產品研發和商業化,持續推動美國新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生物醫藥領域,美國國家生物制藥制造創新研究所致力于提高美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速度和產業應用效率,提升美國相關領域國際競爭力,目前該所已完成36個醫藥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化項目。

德國:要素賦能,產業集群

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各類主體在空間上集聚,以集群的形式協同發展是全球新興產業成長的顯著趨勢。德國是產業集群發展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根據弗勞恩霍夫工業工程研究所預測,到2025年德國產業集群將使關鍵工業行業總附加值提升至4 221億歐元。

實踐經驗。德國以集群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經驗有三。建立明確的組織架構。德國產業集群通常由全體成員大會、集群理事會、咨詢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以及各工作組構成。其中,集群理事會由學界、業界、政府代表組成,負責與集群建設發展相關的資源整合;技術專家組成咨詢委員會為集群決策提供建議;管理委員會承擔監管職責;各工作組負責科技創新、商業拓展、教育培訓等具體的事項。為創新提供大量專業服務。產業集群自身就是巨大的生產性服務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利用金融、保險、咨詢、法律工商等知識密集型服務吸引各主體落地。德國以產業集群為抓手,圍繞企業科技創新的技術轉移、知識產權、檢驗檢測認證等重點需求形成成熟完善的專業服務體系。高效統籌生產要素。德國充分發揮產業集群在政府和企業、高校和企業、企業和企業間的橋梁作用,聯通產業鏈上下游,統籌優化要素配置,解決新興產業科技創新中資金AR擴增實境、人才等資源稀缺的問題。

成果。德國已經建立多個聚焦不同新興產業的典型集群。其中,東威斯特法倫-利珀(OWL)集群是智能制造軟件與人工智能產業化應用領域的新興產業集群,集聚200多家私企、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該集群長期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成果轉移、技術咨詢和評估、展會承辦和國際產業供應鏈對接等全方位支撐服務,定期組織集群內的研究機構和企業開展深入的科研產業合作,有效助推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步伐。柏林-勃蘭登堡(BB)產業集群是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新興產業集群。人才上,BB產業集群擁有超過50所高等教育機構、22個萊布尼茨學會研究所、7個弗勞恩霍夫學會研究所和8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研究所,是德國15個大型產業集群中科技創新的佼佼者。資金上,BB產業集群每年支出超30萬歐元統籌研究機構與企業在相關領域的協同創新,集群內2 500家企業可以免費享受集群提供的相關服務。

新加坡:企業大圖輸出支撐,商業驅動

企業是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新加坡是全球著名科技創新中心之一。

實踐經驗。其依托企業科技創新力量,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做法有二。依托跨國公司壯大科技創新實力。為跨國公司提供資金支持,跨國公司每投入研發1美元,新加坡政府追加投入30美分,有效激發科技創新熱情;鼓勵跨國公司設立研發總部,依托跨國企業新興產業先進技術與經驗,賦能新加坡產業發展;推動國內研發機構與跨國企業合作,促進企業創新成果外溢轉化。激發新加坡本土中小企業新興產業科技創新活力。啟動“創業特別基金”“SG科技創業計劃”等各類基金,為潛力較大的初創企業和專有創新廣告設計技術提供資金支持;設立新加坡標準、生產力與創新局,為中小微企業展場設計在創新過程中遇到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問題提供支持;增設“起步新加坡項目”和“創新咨詢項目”等專項扶持項目,為先進制造業、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初創企業提供創新生態合作資源、專家支持和技術指導。

成果。新加坡通過“全球總部計劃”,為跨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研發總部提供5%—10%優惠稅率,以及5—20年稅收減免期。截至目前,全球500強企業約1/3企業選擇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總部并開展研發項目,包括飛機引擎制造商平面設計勞斯萊斯、制藥企業諾華等新興產業領域巨頭。在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層面,新加坡出臺細分領域數字化轉型指南,精準賦能生物醫療、海洋工程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新興產業創新與發展。

我國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的現狀和存在模型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發展現狀

創新基礎不斷夯實。工業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創新成果最豐富、創新活動最活躍、創新溢出效應最強、創新應用最集中的領域,強大的工業經濟為新興產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的發展基礎。我國工業體系全,品種多,規模大,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國家。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40%以上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1位。此外,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3%,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產值超20萬億元。我國一些新興產業目前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新能源發電裝機量、海洋工程裝備接單量等均居世界第1位。高技術制造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9.4%提高到2023年的15.7%,裝備制造業占比從28%提高到33.6%。

創新主體實力增強。經過長期的培育發展,我國新興產業領域相關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23年9月,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總數超過200萬家。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從2012年的3.9萬家快速增長至2022年的40萬家(圖2),涌現出一批高科技領域的獨角獸企業。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全球獨角獸榜場地佈置》,我國共有316家獨角獸企業,排名世界第2位,中國制造業領域有124家,超過美國。

創新投入持續加大。持續的資金投入是新興產業科技創展場設計新活動正常開展的重要保障。2022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6 507.7億元,投入強度(與營業收入之比)為2.91%,超過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2.54%)0.37個百分點。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從2012年的0.72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94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0.77%增加至1.39%,整體呈現穩步攀升態勢(圖3)。其中,醫藥制造、電子及沈浸式體驗通信設備制造,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信息化學品制造等高技術制造業R&D經費投入超過千億元。

成果轉化能力快速提升。我國與新興產業發展高度相關的技術市大型公仔場保持快速增長態勢,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逐年穩步提高。2023年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95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61 476億元,比上年增長28.6%。近5年,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整體呈穩步上升態勢。一些重大創新成果,如5G通信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不僅催生了智能手機、智能家電、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遠程醫療等新產品和新業態,也促進了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此外,《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數據顯示,近5年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增長明顯,從2018年的32.3%增長至2022年的36.7%,5年提高了5.5舞臺背板個百分點。

我國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基礎能力較弱。目前,我國新興產業發展仍存在不少短板,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積累較為薄弱,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程度仍顯不足,創新較多集中在行業應用層面,高層次的技術創新相對較少。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和能力總體偏弱,產業鏈仍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特別是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AR擴增實境和基礎軟件等關鍵領域。此外,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看,我國2022年的水平為2.54%,位列世界第13位,仍低于OECD國家2.7%的平均水平,大幅低于美國(3.5%)等發達國家的研發投入強度。2023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6.65%,顯著低于發達國家普遍15%以上的水平。

企業競爭力不強。與新興產業領域開幕活動的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仍存在差距。從企業經營能力看,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上榜企業中(表1),我國企業的平均利潤僅為39億美元,顯著低于500強全榜單企業的平均利潤(58億美元),大幅低于美國企業的平均利潤(80億美元)。從科技品牌方面看,根據英國品牌評估機構“品牌金融”發布的《2023年全球科技品牌價值100強》,我國品牌數量僅占24%,不及美國一半;品牌價值占百強榜單總價值的17.6%,僅為美國的1/4。

高端人才供包裝設計給不足。雖然我國研發人員數量連續多年位居世攤位設計界第1位,但新興產業的高端人才供給,特別是研發人才供給仍較為缺乏。從高端人才的國際對比來看,根據科睿FRP唯安發布的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我國內地共有1 275人次入選,占全球的比例為17.9%,繼續位列第2,相比之下,美國共有2 669人次入選,占全球比例高達37.5%。另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到2025年,我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將面臨約3 000萬的人才缺口,人才缺口率將達到48%。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電力裝備人才缺口最大,均在900萬左右,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產業2025年人才缺口也分別高達450萬人和400萬人。

成果轉化能力尚有提升空間。我國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球專利申請國第1位,但由于受到科技創新體系效率不高的影響,我國新興產業發明專利的產業化率亟策展待提高。根據《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的產業化率為36.7%,顯著低于發達國家60%—70%的水平。從創新主體類型看,2022年,我國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發明專利的產業化率分別為48.1%、13.3%和3.9%,顯示出科研機構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存在明顯不足。從企業規模看,我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企業發明專利的產業化率分別為50.9%、55.4%、45.3%和22.0%,反映出小微企業創新成果人形立牌轉化能力相對較弱,未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對策與建議

加強總體統籌,完善產業科技創新的政策工具箱

遵循“底線思維+定向調控”的思路框架,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與產業安全可控之間的關系,高度重視政策集成,完善創新容錯糾錯機制,綜合應用貨幣金融、財政稅收、研究開發、知策展識產權等多種工具。降低創新主體對要素價格的過度依賴,將經費使用權、分配權進一步下放給科技領 TC:08designfollow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