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害詞:版本學
《古文小品咀華》是清初的一部古文全集,纂輯者題“吳門王符曾”“ 吳門后學王符曾”,可見他自視為姑蘇人,其生平已很難考據。他在書前的《贅言》里面說:“予自戊子初夏,既輯《左傳》問世,復采《公》《谷》《檀弓》《國策》《史記》、兩漢、三國、六朝、及唐宋諸名家鴻文巨篇,合為一編,句櫛字比,選勝搜奇,一依《左傳咀華》例。”從全國古籍普查掛號舞蹈教室基礎數據庫的信息看,名為《左傳咀華》的著作,現僅存一部,躲于重慶藏書樓,其著者、版本信息著錄為“(清)唐符會、(清)朱允謙評點,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北山書屋刻本”。按,“會”字繁體作“會”,“符曾”“符會”之差,很能私密空間夠是因形近致誤,而清康熙四十七年的干支正是戊子。固然很難說明“王”“唐”差別何所由來,但從著者名字、刻書年月看,重慶藏書樓所躲《左傳咀華》即《古文小品咀華》的前作,仍是基礎可以認定的。至于兩書纂輯者畢竟是“唐符會”仍是“王符曾”,仍是他因某些緣由(最罕見的是其怙恃存在進贅、再醮等情形),既用過王姓,也用過唐姓,就只能等候研討者進一個步驟挖掘汗青材料了。
此刻存世的《古文小品咀華》有兩個版本,一為耕讀軒刊本,共收文章二百九十一篇,一為周介孚舊躲清手本,共收文章八十一篇。兩本所收文章粗略雷同,僅有兩處差別:其一,耕讀軒本所收《告為義帝發喪》,周介孚躲本未收,代之以《上太公尊號詔》;其二,周介孚躲本末篇《嘉慶庚辰七月求雨文》,是全書獨一一篇駢文,不見共享空間于耕讀軒本。
兩原形較,耕讀軒本依文章作者朝代編次,上起先秦,下至明代,一代之中,君前臣后,頗合那時慣例;周介孚躲本所收文章篇數顯明少于耕讀軒本,編次亦略掉倫序,如所選漢朝文部門,西漢高祖之后,即次以東漢明帝、章帝,再跳回西漢的文帝、景帝、武帝,而以開東漢一朝的光武為帝王之殿軍,顯然未經夷考。從這個角度說,篇幅較小、抄成較晚的周介孚躲本《求雨文》寫于嘉慶庚辰,即嘉慶二十五年(1820),抄成年月顯然不克不及早于此年,反而能夠反應了《古文小品咀華》的晚期形狀。而從《清仁宗實錄》的記錄來看,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嘉慶帝曾先后三次分辨往靜明園龍神廟、萬壽山廣潤祠(今頤和園南湖島龍王廟)拈噴鼻,可知那時北京周邊應有較嚴重的旱情。而《嘉慶庚辰七月求雨文》作為一篇并不若何警切的清代駢文,卻被抄在《古文小品咀華》這部收錄自先秦到明代散文小品的全集末尾,或許是抄寫者目擊時艱,故抄寫上去,或許就是抄寫者本身所作。從這一點說,周介孚躲本的抄成時光,大要就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或許稍晚一些的道光初年。那么,到嘉慶、道光之間,《古文小品咀華》的初底稿或許尚在人世,但明天曾經不成得見了。
另一值得說起的,是王符曾在《贅言》里面說,發行《古文小品咀華》,舞蹈教室是應“坊客敦請”,即書商約稿。以此例彼,《左傳咀華》也應當是書坊刊印的“市場書”。耕讀軒、北山書屋,大要都是書坊的名字。
本次收拾《古文小品咀華》,是以耕讀軒本為基本的,而將周介孚躲本中的《上太公尊號詔》附錄于書末。《嘉慶庚辰七月求雨文》既無甚警語,又與全書編製分歧,故黜而不錄。王符曾纂輯古文時,為就“小品”之名,對一些原來較長的文章做了刪省,僅保存了他以為屬于全文精髓的部門。本次收拾出書,仍其故貌,以見編者由博返約之意。
搶先發佈留言